抗美援朝特辑 | 70,永念

2020年10月24日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这本是发生在朝鲜半岛的一场内战,但由于美国的强势介入和直接出兵同时入侵台湾海峡,赤裸裸地干涉中国内政,把战火烧到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上,引起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的极大愤慨。

1950年10月8日,在所谓“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的第二天,毛主席发布了抗美援朝的命令,任命彭德怀任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一个在新中国历史中特殊的军事名词“中国人民志愿军”诞生。

70年前,一群年轻的战士,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开赴朝鲜战场。上甘岭战役中,黄继光在战友伤亡、弹药用尽的情况下,毅然用身躯堵住了敌人的机枪眼,为冲锋部队的胜利开辟了通路。

战斗中,杨根思以“人在阵地在”的英雄气概,带领一个排的兵力接连击退敌人的进攻。最终他引爆仅剩的炸药和敌人同归于尽,年仅28岁。

1952年10月12日,战前潜伏时,敌军发射的一颗燃烧弹在邱少云身边爆炸。为了避免暴露,邱少云任凭烈火烧身,一动不动直至牺牲,年仅20岁。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杨连弟多次冒着敌军轰炸,登高作业抢修桥梁。在抢修清川江大桥时,他被炸弹击中头部壮烈牺牲,年仅33岁。

在战斗中,孙占元双腿被敌军炮弹炸断,仍坚持来回爬行指挥。在战友相继伤亡、弹药告罄的情况下,他拉响最后一颗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

战斗中,杨春增从容指挥,打退数倍于己的敌军十余次反扑。我军伤亡严重时,他用最后一颗手榴弹与蜂拥而至的敌人同归于尽,年仅23岁。

在抗美援朝战争过程中全国掀起了四次参军热潮大批海外游子选择归国参与祖国建设数十万热血青年学生毅然投身到抗美援朝运动中

1950年8月,26岁的邓稼先取得博士学位。导师多次提出带他到英国继续研究事业,但都被邓稼先婉言谢绝。归心似箭的他不顾安危从美国洛杉矶出发回国,他与这些海外科学家的归来为新中国现代科技、国防事业奠定了基石,撑起了强国强军的天空。

当时的复旦大学化学系学生,陈冀胜与八名同学成为了新中国第一批防化学兵,为新中国国防化学、生物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抗美援朝战争是一场武器装备力量对比都极其悬殊的战争。然而,在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身后亿万民众加入到支援朝鲜,支援前线的队伍。万众一心的精神士气足以抵挡物资的匮乏。

那时的新中国,百废待兴,前线的食物供应成了最大问题。炒面成为志愿军战士在前线的珍贵食物,当时的学生吴保敏和同学们接到的重要任务。

在美军的狂轰滥炸中,为了保障朝鲜前线物资供应,无数个舍身忘死、夜以继日的身影,用血肉接续着通往战场的运输补给线。在抗美援朝运动中,数万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司机、工人、农民汇聚成制胜战场的磅礴之力,即使没有军装,他们依旧是最英勇的战士。

70年过去,硝烟散去,纵然岁月改变山河,冲淡记忆。但那些为祖国和人民而战的优秀儿女将永载史册。70年后,我们用最高礼遇,致敬不畏牺牲的英雄儿女,缅怀那段血泪写就的峥嵘岁月。

23日,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

大会现场志愿军老战士入场,现场全体起立向老英雄致敬。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习总书记的讲话开篇与结尾都提到了“雄赳赳、气昂昂”。一个是于历史深处凝聚的伟大精神,一个是于新时代新征程出发的伟大奋斗。这一首、一尾遥相呼应,昭示信心与决心,彰显智慧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