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庆师范学院团委深入贯彻落实团黑龙江省委关于2025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各项工作要求,立足学校育人特色与青年成长需求,春季学期伊始,提早谋划、精心部署,经过多轮研讨打磨,擘画实践蓝图、制定详细实施方案,召开专项会议,与学院联动,面向全校师生进行广泛动员。最终组建起953支社会实践团队,自6月25日起,实践团队的师生们已分批启程,奔赴祖国大江南北。他们将以脚步丈量祖国大地,以慧眼捕捉时代精神,以真心倾听群众心声,以感悟回应时代召唤,深化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解与认同。
教师教育学院“师语蒙行”实践团
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暨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之际,2025年7月1日,大庆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师语蒙行”实践团奔赴黑龙江省大庆市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北完小学,以党建为引领,将红色基因深度融入社会实践,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推普助力乡村振兴暑期“三下乡”活动。

一、党建领航,铸牢校地协同育人根基

活动伊始,一场意义深远的签约仪式在北完小学举行。大庆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与北完小学正式签署实习(实践)就业基地协议,并完成学院教工党支部“1+1”共建签约。此次合作紧密依托学院“生声向党”、“知行育人”两大党建品牌及“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着力构建“党建+教育”协同育人体系。仪式上,教师教育学院向北完小学授予“‘三下乡’社会实践基地”牌匾,标志着双方合作进入新阶段。未来,双方将通过驻点支教、红色研学、师资培训等形式,引导师生在服务基层教育中锤炼本领,实现“实践育人”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双向赋能。此次签约是双方深化教育合作、创新党建模式、践行育人初心使命的生动实践,旨在汇聚青春力量,共同书写校地合作、协同育人的新篇章。




二、推普课堂,促进文化交融与认同

在党建工作的指引下,实践团成员深入课堂,精心设计并开展了普通话特色宣讲课程。课程融合红色故事分享、中华经典诗词诵读和红色精神宣讲,旨在规范学生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使用,同时深入挖掘和弘扬民族文化内涵。学生们在学习普通话的过程中,增进了对党的奋斗历程的了解,增强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有效促进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培育时代新人。



三、红色赋能,沉浸式传承革命薪火

紧扣“七一”重要节点,本次活动突出“推普+红色文化”特色。实践团创新设计了红歌传唱、红色诗词接龙、“你画我猜”革命词语等寓教于乐的互动活动。孩子们在嘹亮的红歌合唱中感悟初心使命,在生动的词语竞猜中重温峥嵘岁月。这些趣味化、体验式的活动,让抽象的红色精神变得“可触摸、可参与”,深深浸润童心,有效引导青少年在实践中厚植爱党爱国情怀,赓续红色血脉。

四、长效机制,构建文化振兴共同体

为确保持续效应,实践团积极探索构建“高校—民族地区文化振兴共生模式”。在与北完小学达成共建“三下乡”实践基地意向的基础上,计划通过定期驻点服务、师资培训等方式,建立常态化推普机制。活动期间,实践团成员(特别是党员师生)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深入开展校园走访和问卷调查,系统总结当地青少年语言学习需求,形成了科学推普实践范式。结合北完小学的国防教育资源,团队还初步拟定了“推普+红色教育+民族文化”的特色推广方案,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和语言文字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为民族地区乡村教育振兴提供智力支持。


本次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庆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深化“党建+专业实践”融合发展的成功探索。学院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继续发挥“双带头人”工作室的引领作用,依托“生声向党”、“知行育人”等支部品牌,组织引导广大师生在语言文化推广中传承红色基因,在服务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中彰显教育担当。学院将以高质量党建引领社会实践高质量发展,持续为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助力乡村全面振兴贡献教育力量,让青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
(责编:吕金凤 陈璐瑶,审核:王贺民,编辑:高鑫淼)